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推荐

【总规改革】从“2049”到“2030”—战略思维下的武汉远景规划

发布时间:2017-08-25

2017年全国规划院长工作会议即将于10月13-14日于厦门召开,主题为“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和规划院转型发展”。

【了解会议详情,点击这里】

 

武汉拥有两江三镇的空间格局和百湖之市的美誉,在战略引领、区域协同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先锋和领头羊。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大量实践积累,关于总规改革 “减负”、“放权”、“战略引领”之声不绝于耳。尤其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关于总规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先发地区城市先后提出“治理大城市病”、“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等战略,武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在新一轮总规中有所引领。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看一看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其新一轮总规中在关注什么、亮点何在。
 

武汉概况(2015年)
市域总面积:8569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060万人
城镇化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10905.6亿元
人均GDP:10.59万元


1、顶层设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从“武汉2049”到“武汉2030”一脉相承,突出战略引领


武汉可是全国第一个编制完成2049远景战略的城市。希望通过远景战略以更长远的眼光审视当下,核心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武汉的目标是什么?要避免走弯路,出现方向性错误;第二,明确我们不能做什么?要避免做错事留遗憾,避免急功近利;第三,确定该做什么?避免错过机遇。


(1)顶层设计:2020-2030-2049“三步走”


远景战略明确了武汉迈向世界城市的远景发展目标,同时,结合正处于二三产业交织并行期的武汉实际,规划认为武汉应选择国家中心城市模式,并分阶段进行实施“三步走”——2020年之前,二三产业交织,再工业化不放弃,且服务业发展要加速,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阶段;2030年之前,三产超过二产,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成熟阶段;2049年之前,三产全面主导,且生产性服务业占重点发展,为世界城市的培育阶段。


新一轮总规在“武汉2049”的框架下进一步提出了2030将武汉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城市、更高效便捷的枢纽城市、更富魅力的滨水生态绿城、更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的发展愿景,将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的发展内涵进一步深化。

 


(2)竞争力维度:关注武汉的区域地位与价值区段


关注区域格局。通过总量定核心区、增速定潜力区的经济发展模型研究,分阶段模拟“中三角”区域城镇格局,提出从单核据点到廊道增长再到网络化的三阶段模型,识别出中三角的“五角形”空间格局。为总体规划研究武汉的区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图:武汉2049——中三角区域空间格局示意


关注城市价值区段。通过产业结构和部类差异分析武汉在区域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价值区段,识别出武汉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中,武汉消费服务活力足,生产性服务业潜力大。通过研究价值区段明确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方向与产业导向。


(3)可持续维度:以人为本,关注 “宜居、绿色、包容”多维目标举措


武汉2049的关注重点由经济增长转向生态、和谐、宜居等多元维度,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向“人”的需求。一是提出构建以生活圈为核心的宜居城市,强调社区15分钟个人生活圈,突出15分钟到达社区中心,15分钟见绿,15分钟见水目标。二是构建全市蓝绿网络系统。划定城市基本生态保护线,促进河湖联通。三是构建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包容城市。通过 “文化五城”建设,彰显本土文化特色。


“武汉2049”从远景、全局谋划了武汉的发展模式,从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两大维度进行了深化安排,形成了武汉顶层设计的基本框架,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发挥出战略引领的作用。可以说落实远景战略方向,成为 “武汉2030”中核心目标和战略思考的重要基础与出发点。


2、规划视野:“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区域视角提出武汉大都市区


长期以来,关注区域是武汉城市规划的优良传统。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1+8城市圈等区域研究工作启动较早。新一轮的武汉总规将视野放大到了临近地区,为带动区域发展、强化功能协作、加强生态共保,将空间临近、紧密通勤、经济关联、功能互补的几个临近城市纳入,形成总规中重要的规划层次——“武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内包括距离武汉中心区半径约80公里范围内的11个城市,总面积约为2万平方公里。一方面在大都市区尺度上规划区域空间结构,强化战略引领作用,提出了生态资源共保共育、交通设施互通共享、空间功能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探索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协同路径;另一方面重点关注临界地区,重点就目标、生态、空间、功能、设施、建设进行6个方面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切实推进大都市区的深化实施。

 


图:武汉大都市区范围示意图

 


图:武汉2049——武汉城市圈功能体系规划图


3、空间战略:“3+3>6”,有延续、有升级,优化空间


两江多湖的大武汉由于长江天堑和湖泊水系的分隔,空间分布散,集聚度不够,因此空间=结构的整合十分必要。武汉上轮规划中提出建设1个主城、6个新城组群,形态上就像6个“小兄弟”团坐在1位“大哥”周围。新一轮总规为了突出总体规划的延续性、权威性,既没有全盘改变空间基础,又提出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空间政策。

 


图:武汉2030市域空间结构图


根据6个“组群小兄弟”实际的成长情况,在其中选择了科技创新主导的光谷组群、先进制造主导的经开组群、门户枢纽主导的临空组群提拔为“队长”,升级为副城,重点承担对外辐射带动,对内集聚增长的职责,在空间形态上引导成为板块式、集中化、成长型。其他3个新城组群兄弟,不再过分强调人口集聚、土地供给的传统方式,重点引导其在功能、产业、模式上的转型,探索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在空间形态上引导为城绿相间、小而精致的组团格局。最终形成“133”的空间结构,比“1+6”更加高效、更有特色、更具活力。


4、全域管控:“张弛有度巧治理”,刚弹并举管控非集建


传统总规重点关注城市集中建设地区,而对于外围非集中建设的生态地区往往缺乏管制。武汉2030总规聚焦非集建区,提出了“结构—边界—功能”的管控模式。首先提出“轴环楔廊”的基本格局,实现全域结构稳定;其次通过要素识别锚固非集建区管控边界,保证空间落实;最后制定空间管控政策,结合生态要素明确管控标准,细化具体的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内容。并在后续工作中出台了《武汉市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编制方法(征求意见稿)》,强调可管控、可传导、可落实。

 


图:武汉非集建区规划示意

 


表:武汉非集建区空间管控模式示意


5、城市设计:“天生丽质难自弃”,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武汉依山伴湖、风光迤逦,拥江聚城、文化荟萃,“北峰南湖、七水汇江”的整体山水基底独居魅力。通过对武汉山-水-城格局的梳理,提炼出“北倚楚山林、南纳云梦泽、两江聚六瓣、六楔入城来”的武汉山水城格局,指出应当塑造“江风湖韵、荆楚汉派、包容创新”的总体风貌。结合166个湖泊建设城市滨水公共中心区,优化完善“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肌理。

 


图:武汉市总体城市设计意向


6、多规同步:“齐步走、排排坐”,横向三规融合与纵向多线并行


规划是基础,实施是目的。好的规划内容关键必须要有良好的实施路径。为了发挥总体规划的综合平台作用,提出了横向三规融合与纵向多线并行的编制实施体系。


一方面,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推进,保证大家并肩走、不掉队,彼此之间相互相应,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发挥空间集成作用;另一方面,全市、各部门和各区三条线索同时开展,各组团队协同办公,保证城市总体规划从“襁褓”到“成长”可以实现从战略理念到具体实施的全面传导。

 


小结


新一轮的武汉总体规划在武汉2049远景战略基础上,突出战略引领,目标定位上一脉相承;规划层次上,超越市域提出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上,升级优化组群;开展全域规划,管控非集建区;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彰显特色魅力;践行多规同步,保障有效实施;关注可持续发展,加强民生关注。这些创新与亮点是为了真正发挥规划的作用,真正满足发展的需求,真正解决城市的问题,真正探索全新的路径。虽然武汉总规的编制工作尚未完成,但相信这条创新之路仍将继续,引人期待。


编制单位: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友情链接